
“南果梨 1965”为辽宁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可复制”样板 2025-09-10 09:08:00

【抓项目 强产业 促发展】渭源县莲峰镇:科技赋能马铃薯产业 千亩基地助农增收 2025-09-05 09:57:00

80个名额!西藏2市地公开招聘最新公告 2025-09-05 09:16:00

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较“十四五”初倍增,上海人工智能安全工作委员会成立 2025-08-28 12:32: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9:08:00
2025年9月9日,金秋九月,硕果飘香。辽宁省第一个数字梨园“南果梨 1965”在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街道杨家村开园,并在现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南果梨现场品鉴活动。
本次活动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辽宁省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沈农品牌咨询(辽宁)有限公司、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街道杨家村承办。辽宁省市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媒体记者及电商代表等约30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头雁”项目落地成果:孵化全产业链振兴模式
作为辽宁省“头雁”项目的重要成果展示,“南果梨 1965”数字梨园的开园标志着高校与地方联动赋能乡村产业的模式落地。活动现场,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韩迪对项目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头雁”项目实施以来,已为辽宁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领军人才,“南果梨 1965”正是人才培育与产业实践结合的典型成果。
“这是沈阳农业大学‘头雁’全产业链高级孵化模式的首个落地样板。”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周绍东介绍,该模式聚焦“头雁”培训优秀学员,通过“多对一”精准指导“扶上马、送一程”,延伸培训效果,最终培育懂生产、懂品牌、懂市场的“数字农人”。他强调,“南果梨 1965”的实践验证了高校发起的多方联动机制能有效整合资源、精准赋能个体,下一步将加大复制推广力度,推动形成乡村振兴“雁阵效应”。
科技+品牌双驱动:激活南果梨产业新动能
“南果梨 1965”数字梨园不仅承载着“头雁”孵化的使命,更延续着红色记忆——这片梨园由抗美援朝老战士于1965年带领群众开辟,如今由“头雁”优秀学员王晓翠接力建设,以“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南果梨第一品牌”为目标奋斗。
品质提升上,梨园在专家组指导下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标准化生产体系,每一个生产环节均纳入规范流程与作业历。品鉴环节中,与会专家对“南果梨 1965”的品质就来高度评价,认为其在香气、口感、外观上均达高水平,生产与产品品质较传统梨园显著提升。
品牌建设方面,在项目团队的支持下,推出了新品牌“艾品智”,以“南果梨 1965”为核心口号,并量身定制了融合历史底蕴与新潮元素的包装:既凸显1965年的历史传承感,又引入盲盒设计增强与消费者互动,凭借对视觉与体验的极致追求,吸引大批南果梨爱好者关注,助力产品赢得匹配品质的市场认知与品牌价值。
“最大的改变是从‘重产量’到‘懂经营’的转变。”梨园守护人王晓翠分享道,参与“头雁”项目后,她从传统果农转型为“数字农人”,通过标准化生产与会员制销售模式构建消费者信任。“我的梦想是让更多人吃到最好的南果梨,更要把‘南果梨 1965’的经验分享出去,带动家乡产业做强。”
品鉴活动反响热烈:共绘产业未来蓝图
开园仪式后,南果梨品鉴活动成为现场焦点。与会嘉宾现场品尝“采摘当天”“采摘后5天”“采摘后10天”三个后熟阶段的南果梨,直观感受其从清脆到绵甜的风味变化。经现场打分统计,采摘10天后的南果梨因香气最浓、口感绵甜适中获最高分,印证了南果梨“后熟风味更佳”的特性;采摘当天及采摘后5天的果实也因口感清脆、风味清新获嘉宾认可,展现出不同阶段的产品特色。
活动尾声,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一树一管”的数字梨园,围绕“南果梨 1965”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不仅是“头雁”培育的成功案例,更构建了数字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未来有望成为辽宁南果梨产业乃至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可复制、可推广”样板,为辽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