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下辣椒红 2025-07-07 05:45:00

香港游客盛赞崀山风光 2025-06-20 09:38:00

儿子走出考场跪谢无腿父亲背后:硬汉父亲13岁时被火车轧断双腿,是“双手登五岳第一人” 2025-06-14 11:57:00

新洲荔枝“冷链快车”驰骋东南亚,果农“足不出镇”揽订单 2025-06-07 21:15: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5:45:00
本报记者 牛玉娇 李庆玲 刘娟娟
6月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处处生机勃勃,沿着清水乡蜿蜒攀升的山路一路向上,抵达藏族聚居村落——专堂村。站在村头,一幅阡陌纵横的绿色画卷现于眼前,恣意生长的线辣椒、青翠的花椒树、繁茂的核桃林层层铺展,极目远眺,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金光。
“看,以前这里可是放羊的地方。”
专堂优质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拉毛才让,指着这片丰饶的土地,语气里带着自豪,因为这片土地承载着她和父亲的梦想。
时光倒流数十年。
那时候,拉毛才让还小,母亲体弱多病,她的父亲多吉才旦却总是外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扛着铁锹、锄头往亚历山下的荒地跑。拉毛才让不理解,开垦荒地有什么用,不如在家多陪陪生病的母亲。
然而,倔强的父亲愣是用双手,一锹一锄地在荒芜的山脚下开垦出了十几亩地(1亩≈0.0667公顷),种下了当时罕见的苹果树、核桃树。
后来,能干的父亲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将开垦出的果园留给了女儿拉毛才让,可那时的拉毛才让年轻、经验不足,还担任着村里的妇联主席,果园的经营很快陷入困境。
看着果树“靠天吃饭”,种粮收益微薄,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发——不如种蔬菜!
父亲的坚毅流淌在她血液里,她不甘心让父亲的梦想荒芜。
但当梦想照进现实,困难重重而来:果园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三不通”像三座大山横亘眼前。
这个倔强的藏族妇女没有退缩,她四处打工,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坚守着心中的梦想,与荒山为伴,抡起工具开渠、修路。整整半年,烈日风霜,她挥洒着汗水,也诠释着什么叫“青春无悔”。
2012年,希望的火种终于点燃。拉毛才让成功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并通过多次赴外地学习、培训,尝试种植覆膜线辣椒。
拉毛才让说:“当时很多人不支持,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我一个女人能干出啥名堂,也有人说从来也没见过庄稼地里铺塑料的,很荒唐……”
但拉毛才让心中笃定:父亲开垦的沙土地,专堂的气候、覆膜的技术,线辣椒肯定能在这里扎根。
果不其然,试种的0.33公顷线辣椒真的丰收了,拉毛才让赶着骡子,驮着新鲜的线辣椒到县城卖,没想到香而不辣的线辣椒很受欢迎,那一年,她赚了2万多元。
这下,线辣椒轰动了全村,村民纷纷跑到拉毛才让家求教。
从自筹资金,到求教种植技术,再到积极参加各种农民培训,拉毛才让抓住一切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终于有了起色。
拉毛才让回想起当初父亲开荒的举动,心头豁然开朗。她终于明白,那时的父亲用铁锹和汗水,与这座靠天吃饭的大山抗争,执着地编织着一个让土地生金的田园梦!
传承着父亲的梦想,拉毛才让的步伐更加坚定。她用积攒的资金扩大合作社规模,种植面积达24.26公顷,线辣椒、花椒、核桃,成了专堂村的“黄金名片”。
在政府扶持下,“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线辣椒绿色生产基地、线辣椒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相继落地,一条特色产业链在专堂村蓬勃生长。
如今,合作社年产线辣椒60多万公斤、花椒2000公斤、核桃4吨,年利润稳定在60万元左右,加上绿色有机认证傍身,成了循化县远近闻名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辣椒带来的,远不止财富,最让拉毛才让欣慰的,是看到村里妇女的变化。
拉毛才让说:“以前妇女不出门,手心向上要钱花,现在在合作社有活干、有钱挣,腰杆硬了,想法也不一样了!”
她的合作社22名员工中,有12名是妇女,其中3人是技术骨干。她还常常组织姐妹们学习技能,点燃了更多乡村女性的希望。
荣誉纷至沓来,拉毛才让自己也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了县里的“两椒”产业顾问,获得了青海省农牧民高级职称,她说这是对她半生耕耘的最高认可。
如今,拉毛才让将父亲的“田园梦”升级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振兴梦”,为将这份深情和使命传递下去,她用儿子“斗拉”的名字注册了商标——“专堂斗拉”。
她说:“土地是永存的财富,振兴乡村,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己是农民,而感到骄傲!”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