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石龙:“举重之乡”的汗水与荣光 2025-07-20 20:01:00

因娃哈哈而引爆,中国富豪热衷的离岸家族信托有多神秘? 2025-07-19 15:45:00

4名央企领导职务调整 2025-07-15 11:39:00

专家研判奶价有望一年内反转 传瑞幸大股东“收编”星巴克中国?|封面食饮AI日报 2025-07-15 09:42: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20:01:00
黄秋妮练习举重三年,她说希望成绩再好一点,这样就能进省队去训练。
广东东莞石龙是一座珠江边上的小镇,是广东举重的发源地之一,更被誉为“中国举重之乡”,这里孕育出中国举重历史上诸多传奇人物。如今,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这片举重的热土上,继承着老一辈留下的荣耀,每天用肩膀扛起沉甸甸的杠铃片,用汗水和努力延续中国举重的希望。
石龙举重的辉煌成就,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在1956年的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中,陈镜开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参加最轻量级(56公斤级)比赛。他在挺举第一次试举中成功举起125公斤,第二次试举挑战133公斤,虽首次冲击未果,但第三次试举时,他采用下蹲式提铃技术将133公斤重的杠铃高高举过头顶,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举起的不只是杠铃,还有那个时代中国体育的希望。从那时起,“石龙”与“举重”便紧紧绑在了一起。
一位刚入门的小学员在练习抓举。
此后的几十年里,石龙陆续培养出许多优秀举重选手和教练。从国家队、全运会,到亚洲赛场甚至奥运赛场,石龙人留下了不少足迹。举重成了这座小镇最响亮的名片,不少慕名而来的普通家庭孩子也通过举重改变了命运。石龙举重体校一直在默默坚持,为青少年提供求学通道和专业训练。
学员在进行核心肌群强化的训练。
两位学员在进行训练前的热身。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残特奥会举重项目比赛场馆设在石龙体育中心(石龙中学体育馆)。作为东道主,石龙再度回到聚光灯下,而体校里的小运动员们在举重馆里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杠铃一次次被举起又落下发出的响声,都印证着这片热土上的传承没有中断。
13岁的黄秋妮来自广西,练习举重三年,如今已在2024年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女子49公斤级抓举项目中摘金。每天三小时的抓举、挺举和力量训练,是她的日常。她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希望成绩更好一点,能去省队训练。”
张子嫣帮杨佳琪纠正训练动作的细节。
在训练馆里,比其他学员稍微年长一点的张子嫣,正带领几位新学员重复训练动作。来自河南的她今年17岁,练举重练了六年,曾获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第六名。年仅11岁的杨佳琪来自贵州,只练了一个半月,张子嫣每天都会帮她纠正训练动作。
19岁的李梓,是目前石龙体校最具潜力的男学员,他在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竞技体育组举重男子乙组81公斤以上级比赛中荣获冠军。他每天抓举130公斤、挺举145公斤,目标是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报考北京体育大学。
李梓在做挺举训练。他是目前石龙体校最具潜力的男学员,曾在广东省运会获得男子乙组81公斤以上级金牌。
孩子们的成长背后,是体校一代又一代教练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滕庆教练15岁开始练举重,如今已经有五十年的举重生涯,曾在山东担任教练多年,退休后来到石龙继续执教。“石龙的举重基础好,孩子们也肯吃苦。只要能坚持,未来一定比我们那时候更强。”
学员做引体向上训练上肢的力量。
学员们两两配合,进行训练结束后的肌肉放松。
石龙的举重人才,大多来自外地。体校书记陈苏媚常年去一些偏远山区学校挖掘“苗子”。她说:“这些孩子家庭条件有限,但肯吃苦,有潜力。我们就是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条不一样的出路。”
训练结束,学员最期待的就是去食堂饱餐一顿。
从陈镜开的传奇,到曾国强的奥运举重首金,再到今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的举重比赛,这片土地上的力量从未衰减。当赛场的聚光灯再次照亮这片热土,那些滴落的汗水正悄然凝结成新的希望——它们终将化作赛场上的欢呼,续写属于石龙、属于中国举重的下一个传奇。
经年累月地训练,学员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责编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