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坝樱桃“熟了” 农民“乐了” 2025-04-25 16:08:00

南昌以财政资金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2025-04-25 10:23:00

庭院“方寸地” 增收“幸福里” 2025-04-24 17:44:00

黄渤海新区与滨州医学院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2025-04-23 17:25: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23:00
激活人才“春池水” 浇灌产业“振兴花”
在南昌高新区中广核贝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紧盯着屏幕上实时渲染的三维图像数据。这套由博士后团队主持研发的“基于AI技术的集中审像和智能审图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个海关、机场等重要场所,不仅大幅提升了安检效率,更成为南昌科技创新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南昌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持续加大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产业对接,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生态。
产学研融合推动创新发展
走进中广核贝谷的AI智能识别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正高速运转,处理着监管现场安检设备传来的海量图像数据。这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各级财政奖补资金639.42万元,其中工作站建设资助216.42万元,博士后团队通过申报课题另获423万元支持。
“资金是创新的血液。”中广核贝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邓凤娟介绍,这些财政资金主要流向三个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设备升级和核心技术攻关。在财政资金的强力助推下,工作站已成功引进10名博士后,其中6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并顺利出站。2024年,工作站新引进的2名博士后被认定为江西省“急需紧缺海外人才”,为企业研发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南昌市新“人才10条”政策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根据政策,新获批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获得50万元建站资助,全职博士后最高可获20万元科研资助和每年6万元生活补助,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在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撑下,中广核贝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研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陈兵博士后主持的“基于AI技术的集中审像和智能审图系统”项目,不仅获得南昌市150万元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支持,更成功应用于马来西亚皇家海关的安检系统,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
王海涛博士后主持的“基于铀矿勘探的快速自然γ能谱测井方法研究”应用于纳米比亚湖山铀矿矿石品位在线检测系统,设备投用后,可提升开采矿石铀平均品位约10%,预计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美元;
多个博士后课题紧密围绕安检CT产品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不仅实现了三维图像重建、探测器高速数据采集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开发,还将关键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0%,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我们的每个课题都瞄准产业痛点。”中广核贝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邓凤娟说,工作站创新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授共同指导博士后研究。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目前,博士后参与研发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并出口至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2024年,企业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3.48%,带动本地近300家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人才专项资金中,近7280万元用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平台建设,这种持续投入正在收获丰硕成果。
邓凤娟表示,2025年工作站重点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博士后,攻关“螺旋锥束CT重建算法和三维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进一步巩固南昌在智能安检领域的技术优势。
从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到整个产业的能级提升,南昌市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支点,正在撬动人才与创新的“乘数效应”。
“博士后工作已从‘人才工程’升级为‘产业工程’。”市财政局副局长李新宇表示,这些高端人才平台不仅破解了关键技术难题,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随着更多财政资金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南昌正走出一条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之路。
形成人才集聚“蜂巢效应”
在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中心,徐莎博士正专注分析着中药提取物的药理数据。
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最核心的科研方向即对标国家的重大需求。“实验室聚焦源于经典名方的现代中药创制,致力于开发出更多老百姓需要的新药。”20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徐莎来到南昌,加入华润江中研发团队,在新药研发中负责新药药理机制研究,是新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出生于江西丰城的徐莎,求学足迹跨越天津、北京,最终选择回归故乡。“南昌在中医药领域的布局让我看到机遇。”徐莎提到的“机遇”,正是南昌市投入35.28亿元市级人才资金构筑的政策体系。作为南昌新“人才10条”政策受益者,徐莎入职即获10万元生活补贴:“相比一线城市,南昌的政策诚意更触动游子心,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引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资金是科技创新的血液,人才是创新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南昌紧盯人才发展需求统筹资金,近三年累计安排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48亿元,重点用于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这种精准投入在华润江中显现成效:2023年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陆续吸引了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院校的科研人才加入,成为中医药创新的“国家队”。
“政策不仅留住人才,更激活产业。”市财政局行政科副科长谢薇介绍,通过“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南昌对入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带动中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增长。
在徐莎工作的实验室,智能煎药系统正在模拟古籍记载的火候控制,质谱仪精准解析着药效成分。“开发中国特色的创新中药品种正当时,我们既要传承中药文化,也要用化学生物学解码作用机制。”她所在的现代中药研究中心,聚焦胃肠道疾病治疗领域,正在推进多个中药新药研发项目。
虽然新药研发周期漫长,但平台优势已开始释放能量。华润江中投入2.3亿元建设的智能制药中试平台,可将研发周期缩短40%。“江中鼓励博士积极创新,每年研发投入也都在稳定增长。”徐莎说。
自2023年度博士后(博士)科研工作资助申报工作启动后,包括江中在内的全市51家博士科研平台获得奖补资金652.83万元。政府精准浇灌与企业“双栖优聘”人才培养的联动模式,正在催生裂变效应:江中以“健胃消食片”及关键核心技术“益生菌发酵”为研究对象的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授权专利400余项。
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培育创新生态。南昌结合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人才集聚“蜂巢效应”。从政策引力到平台张力,在财政资金的“活水”浇灌下,南昌正在走出一条特色人才之路,勾勒出一幅人才与城市共兴的新时代图景。(洪观新闻记者 邬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