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方:“普京此次访华史无前例” 2025-08-28 11:37:00

宁波4平方米的车轮“书房”,为何引发全网共鸣? 2025-08-28 10:56:00

毫厘之间砺匠心 数字背后写担当——记“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技术能手”李妮娜 2025-08-27 10:11:00

官网已变黑白!浙江一公司突发讣告 2025-08-25 13:40: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0:56:00
陈浩的4平方米“书房”。记者 杨辉/摄
8月26日,甬派客户端、宁波晚报刊发《甬派特稿|车轮上的4平方米“书房”》,轻轻掀开了陈浩与书籍相伴的日常。这个28岁的新宁波人,是北仑霞浦的一名集卡司机,在货运路上奔波7年,把4平方米的驾驶室悄悄酿成满是墨香的移动“书房”。
5年多里读完400余本书的坚持,像一粒带着温度的种子,在报道刊发后“破土而出”,长成了一股全网传播的文化暖流。
百万流量里的共情
截至8月27日记者发稿时,那则记录陈浩在驾驶室里边吃早餐、边翻阅《这里是中国》的短视频,在宁波晚报视频号获得百万流量,2万多次点赞如细碎的星光,照亮这个平凡人的阅读故事。
“方向盘握得住生活,也装得下诗和远方”“这才是真正的阅读,不在空间,而在心境”“在他身上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网友们的留言带着滚烫的真诚,字里行间是共鸣和懂得。
有人说,陈浩的故事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坚持的阅读时光,那些在书桌前、台灯下与书相伴的日子,突然变得清晰而温暖;也有人表示要重新拾起书本,像陈浩一样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忙碌生活里为自己开辟一片精神角落。
就在同一天,新华社视频号也转发了这则视频。这份藏在方向盘旁的小小坚守,借着屏幕的光,送到了更多人的眼前。
从地方媒体到中央级媒体的传播接力,是平凡人身上的热爱与坚持,自发“引导”了一场跨越平台的传播。
网友点赞。来自宁波晚报视频号留言区截图
以书为媒的双向奔赴
这份因阅读而起的温暖,很快传到了文化领域。
《这里是中国》系列的作者方——星球研究所,不仅通过留言与宁波晚报视频号互动,更与记者取得联系,表达了向陈浩赠书的心意。
星球研究所向陈浩赠书,其中一本是主创团队签名版。
陈浩的阅读“口味”很杂,文学名著、悬疑推理、科幻小说、心理历史等都会读。今年,他特别喜欢地理类的书籍,还花费300多元买下《这里是中国》整个系列。
这份对书籍的珍视,触动了星球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们已将目前出版的《什么是云南》《什么是重庆》等书籍,连同中国省市地图浮雕明信片,打包寄出。
“希望这份礼物能陪伴他,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这场以书为媒的互动,是一场心意相通的双向奔赴——陈浩用日复一日的阅读,给书籍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而星球研究所也用贴心的回应,接住了他纯粹的热爱。
城市文化的温情邀约
宁波图书馆也捕捉到了这份藏在故事里的感动。作为“天一夜读”朗读短视频栏目的承办方,工作人员说,他们一直想寻找“这座城市里真正把读书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普通人”,而陈浩的故事恰好撞进他们心里。
自2024年1月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上线以来,“天一夜读”就带着“日日都是读书日”的理念,陪伴新老宁波人。如今它已推出逾600期短视频,全网传播触达近2400万人次。
参与录制的人里,有文化名人、大国工匠,也有基层工作者、普通市民,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与书相关的真挚情感。据悉,陈浩已答应受邀录制,他将成为该栏目首位集卡司机参与者。
“这真是新奇的体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陈浩坦言“意料之外”。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习以为常的阅读日常,会引发这么多人的关注。宁波图书馆的邀约,让他既忐忑又期待:他即将从一个人在驾驶室里安静阅读,转而在镜头前向大众分享阅读。
4平方米的驾驶室,因为这场全网的温暖共鸣,有了特别的意义。
它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书房”,更成了一个小小的符号——提醒着每一个人,平凡生活里,哪怕是方寸之地,也能借着书籍的光,拥有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