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来了 | 助推惠民工程落地 花都三东大道年底通车 2025-04-16 17:06:00

龙井市:环境整治擦亮G331“最美风景线”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 2025-04-15 18:55:00

伊金霍洛旗首批乡村振兴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启动实施 2025-04-15 11:01:00

青岛市崂山区:农村道路桥涵改造工程有新进展 畅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2025-04-14 16:44: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23:00
宋瑞同志欢送会 来源:息县融媒体中心
2025年2月28日上午,一场饱含深情的欢送仪式在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大讲堂内举行。驻村第一书记宋瑞结束了12年扎根基层的奋斗历程,在掌声与泪光中挥别这片热土。三次主动留任,从青丝到华发,她带领村民完成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躬身践行的身影如一面旗帜,将党的政策化为田间地头的春风雨露。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为驻村工作锚定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使命。
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着力点,驻村干部是如何驾驭驻村工作这“一叶扁舟”横渡乡村振兴路上的“万重山”?
一
“第一书记”走访群众 来源:平桥区委宣传部
从脱贫攻坚的“尽锐出战”,到乡村振兴的“久久为功”,驻村工作队始终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脱贫攻坚:趟出泥泞中的“活路”
驻村干部的笔记本里藏着中国乡村最真实的褶皱,他们怀揣台账走村串户,挨家挨户摸清致贫根子;顶着烈日修路、通水、架电、联网,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昏黄灯光下仔细算账定策,只为让每一项政策精准落地。用心血和汗水把“雨天一脚泥”的土路,一步步变成通向富裕生活的康庄大道。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关键,驻村干部们想方设法,把“土疙瘩”变“金元宝”。在广西柳州,驻村干部延长螺蛳粉产业链条助力群众致富;在河南光山,驻村干部深挖油茶产业潜力,让油茶果成为老区人民的“幸福果”;在甘肃临夏,驻村干部创新"牛羊托养"模式,让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共享牧场"获得稳定分红。这些“泥腿子”干部,靠着“跑断腿、磨破嘴”的劲头,将政策“输血”转化为农民自主“造血”,为脱贫攻坚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信阳梯田好风光》 司卫平摄
乡村振兴:绣出田野上的“新图”
当脱贫攻坚的硝烟散去,驻村工作队的角色由“冲锋队”变为“绣花工”。一方面,他们精心编织防返贫“网格”,时刻紧盯易致贫户的动态,谁家孩子上学费用短缺,谁家老人看病遭遇难题,他们总能第一时间上门,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农产品简单的“种了卖”模式,而是深入思考“怎么卖更值钱”。浙江安吉余村驻村干部化身“生态经纪人”,将毛竹亩产值从800元提升至5000元,开发竹纤维餐具、竹建筑模块等32类衍生产品;湖北秭归县“脐橙书记”王芳打造“云上果园”,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扫码溯源”,让脐橙溢价40%直供粤港澳。
在乡村治理方面,驻村干部着力整顿基层“软班子”,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他们还主动当起“城乡红娘”,邀请文产、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村,盘活闲置农房,借城里人消费热潮带动乡村餐饮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从曾经的“守摊子”到如今大胆“闯路子”,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驻村故事,处处彰显着“既要稳又要活”的发展智慧。
二
司马光油茶园 来源:光山县委宣传部
随着5年过渡期进入后半程,驻村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消极、懈怠等负面情绪有所抬头。
“镀金式帮扶”催生干群“油水情”。随着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渐远,有些驻村干部的“使命锚”松却了。有的人把驻村当“镀金跳板”,人在村里心在城里,连村民家门朝哪开都说不清;有的成了“甩手掌柜”,遇到问题只会“层层转发”,对群众急难愁盼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为打造“亮点”,大搞刷白墙、摆盆景等面子工程,对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实事一拖再拖。这种形式化帮扶,被群众怒斥:“面子里子两张皮,寒了民心肥了政绩!”。
“短命工程”上演乡村“打水漂”。有的驻村干部在谋划帮扶项目时,更倾向于“短平快”,缺乏长远规划和持续支持,驻村干部一旦离任很快成为“短命产业”。豫南某村曾引入特色花卉种植项目,驻村干部拍完“签约仪式”“丰收特写”后,因缺乏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花田很快荒废;某山区发展林下养殖,因防疫管理缺位,一场鸡瘟让村民血本无归。这类“短平快”项目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像“打水漂”——溅起几圈涟漪,便沉入水底。村民痛心道:“驻村干部带着项目来,带着政绩走,留下烂摊子让我们擦屁股!”
“盖章干部”沦为治理“空心人”。乡村振兴不是“文件振兴”,但一些驻村干部既不懂农业,也不善于和群众打交道。某新任驻村干部调研时问村民:“水稻是不是长在树上?”引发哄笑;还有人把“三权分置”解释成“三种权利分开吃饭”,闹出笑话。能力不足催生“二传手”现象——任务转包给村干部,自己只当“盖章机器”,“带着文件驻村,揣着困惑回城”。这种“会议开在群里,工作停在纸上”的怪象,让群众嘲讽:“驻村干部来了,村里打印机忙了,实际问题凉了。”
三
《光山县光伏工程助推精准扶贫》 苏平摄
面对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驻村干部即是“划桨人”,又是“压舱石”,要主动担起肩上的重任。
扎深根系掌罗盘,做泥土里的“活地图”。驻村干部应似春笋奋力破土,深深扎根于田间地头,精心编织起一张紧密的“民情经纬网”。在晨光熹微之时,观察烟囱的冒烟情况,以此了解群众冷暖;晌午时分,坐在百姓门前,与他们一同盘算收成;暮色笼罩之际,围坐在火塘边,细心聆听村民讲述生活故事;月光之下,提笔记录民生问题账本。让政策文件从高高在上的书面,走进乡村的晒谷场,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融入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巧借东风聚星火,当资源整合的“摆渡人”。驻村干部要善于借助政策东风,为乡村发展增添有力风帆。以红色纽带链接高校智库,用科技滋润乡村土地;开辟绿色助农通道,对接电商平台,让深藏于大山的山货能够搭乘数字的翅膀;用金色链条串联起乡贤能人,将这些分散于乡野的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古老的非遗手艺与前沿的VR新科技展开对话,可以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摇身一变,能够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点石成金育新苗,做绘制梦想的“撑篙者”。驻村干部当以“星空电影”为引,在晒谷场架起光影课堂,用励志影片点燃乡土自信,借直播微课传授农技新知,让手机镜头化身“新农具”,培育“新农人网红团”。对乡土老宅进行保护性改造,保留其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舒适元素,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别具一格的办公与生活空间。激活乡贤资源,让“金凤凰”衔枝归巢,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永不撤离的工作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光山县东岳村 徐大迟摄
须知振兴路上,扁舟虽小能载日月,篙桨虽轻可动山河,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但见耕耘自有丰收。那时回望来路,方知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是诗意写照,更是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最佳注脚。
文:严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