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全力融入一体化 同题共答高质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0:03:00    

图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全力融入一体化 同题共答高质量

——我市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记述

8月15日,位于凤台县的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内,生产车间灯火通明,生产经理易石洋正与同事逐一检查着下线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

在其身后,一整条组装生产线轰鸣运转,随着机械臂的精准投放,79秒,一个完整的混合动力变速箱便成功下线。

“今年2月,FL1和FL3两款新机型完成首台下线并顺利实现量产,昨天我们就接到了海外客户的一笔大订单,时间很赶,任务很重,但加班加点也要干!”易石洋拍打着变速箱兴奋地说。

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放眼全市,在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自苏州引进的安徽利来汽车技术有限公司4000平方米厂房内钢铝正“出锅”;在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自浙江台州引进的安徽埃夫利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工厂内交联聚乙烯柔性管道正出炉;在田家庵经济开发区,自宁波引进的旭火5G光纤通讯设备全链条制造生产线“马力全开”……企业遍地开花,产业串珠成链,业态聚沙成塔,淮南奋力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生动图景蔚为大观。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我市依托老工业城市底蕴,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的冲锋姿态,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城市深度合作,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交响中,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转型突围”之路。

产业兴城,园区共建蕴澎湃发展动能

位于淮南高新区的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往西瞧,智慧谷、新型显示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园区蔚然成林;朝东看,正对安徽理工大学校门,百年文脉风头正劲。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犹如明珠般镶嵌其中,熠熠生辉。

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

自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将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列为结对合作对象以来,项目招引成果丰硕:2022年以来,全市共签约上海地区项目130个、总投资710亿元;开工61个、总投资227亿元;竣工投产42个、总投资196.8亿元。2024年,全市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超150个,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位居全省第二位……一系列详实的数据支撑令人振奋。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一是淮南主动靠上去,二是企业愿意走进来,归根结底是淮南这片热土拥有孵化企业、锻造产业、熔铸生态的“三板斧”。

“第一次申请施工许可证,不熟悉办理流程,刚开始真是犯了难。”去年4月,安徽中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善到寿县新桥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办理《建筑工程许可证》行政审批事项。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便民、高效的审批服务。

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现场指导,对材料进行提前预审,一次性告知需要完善的内容,一个工作日内便办完了施工许可证,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包容普惠创新营商环境,不断厚植营商环境热土,引进了一大批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我市成功引进安徽德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科博达汽车零部件安徽产业基地、安徽中柔汽车零部件、淮南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方面,我市加快打造零碳产业园,推动中环低碳与南京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落地远景零碳绿色新能源产业园项目。

新材料产业方面,我市推动煤系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成功引进人良生物年产10万吨聚葡萄糖、上海邦正聚苯乙烯、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等项目。

绿色食品产业方面,我市引进上海意衡食品生产基地、太谷面包食品生产基地、杜阿姨食品等项目。已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1家,实现沪苏浙地区销售额31.3亿元。

发展惠民,资源共享绘民生幸福答卷

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田野之间生机盎然。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号墓位列其中。一时间,楚风浩浩荡荡,“武王墩”一醒惊天下,“淮南游”持续成热潮。

借此契机,我市抢抓机遇,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

6月1日,闵行·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举办;

6月15日,2025上海文化遗产季“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开幕;

8月13日,“楚风沪韵 文化寻根”寿县文旅闵行区推介会在闵行博物馆举行。

与此同时,借助《六姊妹》央视热播契机,我市举办淮南旅游闵行专场推介会,开辟上海知青返淮旅游等精品线路,开通“淮南·春申号”上海—淮南旅游专列,上海市稳居淮南省外游客接待量榜首。

联袂不断,交流不止,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已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20日上午,“淮南·春申号”游客在上海虹桥站出发前合影

文旅先行,民生为重。近年来,我市嫁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描绘民生幸福答卷。“现在真是方便了,我家老头一直患有慢性病,以往都要坐高铁跑到上海,现在家门口就有上海的名医坐诊,省钱又省心。”6月30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正式开诊,家住田家庵区的王秀莲拿着病历本一脸笑意地从诊室走出。

现场,宽敞的大厅一早汇聚了大批患者,咨询、挂号、就诊、取药……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胆脾胃科专家成扬一上午接诊了十余位患者,“这次沪淮医疗合作让我们把三甲医院的诊疗技术带到基层,通过‘把脉问诊’解决疑难病症,也希望通过持续帮扶,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中医人才队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

一头连着长三角顶尖的专家诊室,一头牵着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期盼。近年来,我市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开展战略合作,柔性引进范先群院士等一批上海名医;推进淮南中医院挂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并实行同质化管理,复旦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等10家上海医院专家定期到淮南义诊。沪苏浙专家累计来淮坐诊1424人次、接诊门诊2938人次,合作开展手术580台次。

今年4月30日,闵淮劳务协作淮南专场招聘会举行。活动吸引了近百家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重点企业参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众多前沿领域企业,提供优质就业岗位达3000余个。

“目前,闵淮两地人社部门坚持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引,进一步加强两地在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交流合作,把更多优秀人才聚起来、用起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互融,结对帮扶激活治理新思维

“闵行区结合药械领域前沿科技的发展,从许可、监管、执法等角度,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创新、服务产品、服务企业。”7月14日,赴闵行区跟班学习的市市场监管局干部王保伟结束学习后回到单位,兴奋地向同事们介绍着自己在闵行区的所见所闻所感。单位组织的学习心得汇报会上,赴闵行学习交流的9名干部,不仅带回了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更带来了新方向新风气新气象。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零号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闵行区跟班学习,是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促进观念更新的具体举措,目前已选派105名干部到长三角地区跟班学习,2名县级干部在奉贤区挂职锻炼。

人才既是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交流的桥梁纽带。我市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出台人才强市20条、《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方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指导规范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工作合作;在上海设立长三角人才工作站,主动借鉴长三角地区在人才规则、标准、治理等方面改革创新经验,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

不仅如此,淮南还与闵行区联合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党政代表团互访,推动两地工信、科技、投促等24家单位签订合作帮扶协议,在园区共建、项目共引、民生共享等方面深化细化合作事项。

于是,我市各县区积极行动,寿县与常州市武进区、凤台县与扬州市仪征市、大通区与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田家庵区与常州市天宁区、谢家集区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八公山区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潘集区与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一对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多元发展路径。

于是,我市各部门主动对接,市公管局与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市产发集团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签订合作协议并积极推进淮南上海科创中心项目;市教体局与江苏溧阳开展名师交流活动……

人才奔涌聚活力,合作深化破藩篱。一个个协议签订,融入的程度更深;一项项活动开展,合作的范围更广;“朋友圈”越扩越大,向着融入“一体化”道路上奋力奔跑中的淮南,动能澎湃!

记者 尚家起 张昌涛

责编 程 炜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

相关文章

上纬新材: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 2025-08-18 19:09:00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全力融入一体化 同题共答高质量 2025-08-18 10:03:00

咸宁市新增1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5-08-18 09:56:00

动物园高素质人才聚集 剑桥硕士来上海当饲养员 2025-08-14 19:04:00

没有炫酷的机器人展示和产品 这场论坛却对大模型开展了压力测试 追问: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 2025-07-27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