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园高素质人才聚集 剑桥硕士来上海当饲养员 2025-08-14 19:04:00

没有炫酷的机器人展示和产品 这场论坛却对大模型开展了压力测试 追问: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 2025-07-27 11:10:00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山东省政府驻沪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5-07-08 13:41:00

睡一觉就飚拢!宜宾至上海动卧列车开行 2025-07-05 21:31: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9:04:00
高素质人才聚集 动物园转型升级
剑桥硕士来上海当饲养员
英国剑桥大学硕士竟然在上海动物园当饲养员?这种反差感让“00后”姑娘马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事实上,在上海动物园,像马雅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并不罕见。高素质年轻人才的聚集,正是动物园转型升级的积极信号。
选择热爱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马雅前往英国深造,本科读生物科学专业,硕士阶段在剑桥大学,攻读的正是兽医学。
“我从小就喜爱动物,渴望和它们打交道。”她的业余爱好也和动物有关,会攀岩的马雅说自己很羡慕岩羊,羡慕它们在岩壁上的自信和淡定。
“这个懒洋洋的是小白,喜欢吃鸡蛋,补充蛋白质。”站在展区里,指着趴在树上的一只小熊猫,马雅一眼就认出了它,其他10只小熊猫,她也能准确看出每只的特征,并分别叫出它们的名字。
业余时间,游客常常在乡土动物区或“动物奇妙夜”自然导赏活动中看到担任副领队的马雅,她愿意和大家分享动物的知识和趣事,这也是因为热爱,别无其他。
“繁育岗”竞争激烈
觉得剑桥大学硕士去动物园是“低就”,这一想法折射出传统动物园的身份认知困境——人们认为,传统动物园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游览,只要把动物养活养好就行了,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
然而,真正谋求长远健康发展的动物园,早已不是养活养好动物那么简单。
“以前是喂饱、喂好,现在是喂得健康,所以去年我们减少了水果用量,补充更多动物在野外生境会食用的食物。动物园采购的水果在种植时是为人考虑,追求甜度,动物不好多吃。”上海动物园副园长马强举了一个饲料的例子,怎样的食物是野生动物在“老家”经常吃的?“菜谱”具体内容是什么?迁地保护环境下,一些食物难以寻觅,加入本地食材的话,什么种类和配比才是“黄金比例”?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兽医学的范畴,招纳营养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人才。
又比如近期刚启动的熊山展区改建项目,如何找到保障动物福利与优化科普游览体验的平衡点,以及从根本上杜绝游客投喂的行为,还需要建筑设计等专业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种类每年维持在70种以上,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四大类人猿(大猩猩、猩猩、黑猩猩、长臂猿)都有繁育的动物园,靠的是在动物遗传学、繁育学、行为学等领域长年的积累。
动物园早已不是上世纪征地工、技校生“拿来就能用”的状态。尤其是近十年,上海动物园的职工队伍加速新陈代谢,目前饲养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已降到36岁,152位饲养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达74%。
在上海动物园,除了马雅,还有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海归,国内知名高校、重点专业的毕业生就更多了,以至于近几年上海动物园推出的“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岗”越来越吃香,竞争激烈。
这里“不一样”
这种变化,渴望成为饲养员的马雅早已察觉,2023年入职后,动物园还是给了她不少惊喜。
首先是轮岗,在上海动物园,六大“部门”几乎两到三个月就要换一个。“食草、食肉、灵长类动物我都养过,最近又换到了繁育中心,学习怎么帮助动物受孕,还要会助产,帮动物哺育幼崽或人工奶娃等,太有趣了!”
其次是科研,所有年轻饲养员每年都要给同事、前辈上一堂“公开课”,讲述自己在饲养工作中的发现和心得。如果想进一步钻研,还可以申请园级课题。就在最近,马雅壮着胆子,给台下的“老法师”们讲了自己在饲养营养学方面的一些见解,得到了肯定和鼓励。
她还和同事朋友研究起了小熊猫抓握食物是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她说:“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前肢都拥有正常的五根手指,只有小熊猫等少数动物进化出了‘伪拇指’,更好地抓握食物,但小熊猫有的用右手,有的用左手,我们好奇这是不是一种进化策略。”
她参加了上海动物园和成都动物园合作的豚鹿野放项目,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但圈养种群主要集中在这两座动物园,把它们养得健康并训练得能够独自适应野外环境,是动物园的职责,也是圈养野生动物回归自然的必要前提。
马雅说,动物园的最重要功能是保育动物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多在野外绝迹的动物最后的“火种”就保留在动物园,帮助它们恢复并壮大种群,最终回归曾经的乐土,这是动物园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她想做的事。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