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五一假期 生活版《梦华录》重现宋代风雅 2025-05-05 12:01:00

SVG海报•劳动节丨千年风华,始于劳作——河北非遗致敬劳动者 2025-05-01 18:31:00

梅花画与咏梅诗 2025-04-27 11:48:00

“春日经济”掀热潮!华巨臣第15届武汉茶博会盛大开幕! 2025-04-21 17:35: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2:01:00
由上海歌剧院倾力打造的根据热播电视剧《梦华录》改编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今年3月份在申城首演以来,将一股宋韵热潮推向新高度。这个五一假期,《梦华录》的宋代风雅从荧幕、舞台走进了现实,一场穿越千年的东方美学盛宴,正在魔都商圈悄然开启。
5月1日至5月5日,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茶文化专业委员会指导、天物空间主办的"无由茶会"在浦东新区金海路18号登场。
5月4日青年节当天,歌剧《梦华录》艺术指导、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茶艺”传承人曾红,在天物空间打造了一场“宋式四雅雅集”,与全国43位茶人一起,以茶为媒、以器载道,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座“可品、可赏、可游”的生活版《梦华录》,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感受以“四雅”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
宋代的“四雅”指的是宋代文人雅士生活中四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分别是点茶、焚香、挂画、插花。活动现场,参与者可通过焚香聚气、点茶品茗、插花怡情、水墨闲趣、古琴静心等综合体验,沉浸式步入实景版《梦华录》的意境。
炭火泥炉轻烟袅袅,复刻古法烹茶的醇厚滋味;玻璃器皿澄澈透亮,冷萃茶汤折射现代美学的灵动。“茶色贵白,击拂需力透而势不绝。”在雅集体验区,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茶艺”传承人曾红带领学生,手持黑釉建盏,向观众演绎《大观茶论》记载的“七汤点茶法”。这项失传千年的技艺,经曾红十余年考据典籍、数百次实验复原,终在当代重现光彩。现场体验者中,90后的李小姐在多次尝试后,终于击拂出第三汤粟文蟹眼的效果:“比《梦华录》剧里看到的更难!但成功的那刻仿佛触摸到了宋人的匠心。”
一缕青烟勾勒出宋人“沉香烟断玉炉寒”的诗意之境。雅集中不仅复原了宋代隔火空薰、印篆焚香等古法技艺,更将香道与正念冥想跨界融合,为高压下的都市人开辟出一方“嗅觉疗愈所”。
插花在宋代是全民普及的艺术形式。花艺师们向观众解密宋代插花的极简美学,插花风格以清雅、素淡为主,追求高低错落、疏密聚散,注重内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场插花实验意外成为年轻人的减压神器。
挂画代表着宋代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化发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及提高审美意识的表现。雅集屏风右侧一幅复刻的宋徽宗瘦金体字帖尤为珍贵,"金戈铁马"的笔法、"鹤膝蜂腰"的结构、"天骨遒美"的气韵,在品茗闻香之余欣赏画作,为雅集增色不少。
雅集席间古琴师刘淳川一袭素衣,指尖在丝弦上勾剔出一曲《流水》。琴案旁,茶艺师同步演绎"七汤点茶",两种非遗技艺形成奇妙共振。茶筅击拂的"沙沙"声暗合琴曲,茶汤注下的弧线,与琴音中的"滚拂"技法共绘山水意象,琴道"和静清远"与茶艺"和清静寂"异曲同工。
雅集上,茶席变身斗茶擂台。经过现场学习的体验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点茶的流程。从“沫色纯白度”“云脚绵密性”“咬盏持久力”等维度综合评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踊跃参与。“斗茶不是复刻历史,而是激发当代创造力。”非遗传承人曾红这样点评。
当歌剧《梦华录》的咏叹调在茶席间流淌,这场五四青年节的特别雅集给出了文化传承的当代注解,非遗传承人曾红认为,非遗传承从不是单向的“保护”,而是要以年轻人能读懂的方式,打开千年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青年人的视角重新阅读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破圈、在跨界中焕新让传统时尚化,非遗“火”起来。
看看新闻记者: 章海燕
编辑: 章海燕
责编: 李鹏